谁在污染我们的海鲜?留心软骨藻酸的”无声杀手”

(Pexels)

海鲜,向来是全球美食家们的挚爱。海洋中充满了缤纷多彩、种类繁多的鱼虾贝蟹,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堪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馈赠。无论是街头小吃还是高级餐厅,海鲜总是备受青睐的上菜。

然而,近年来这种看似美味的食材却暗藏着隐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赤潮及由此引发的海洋生物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令美味海鲜可能变成了”隐形杀手”。

赤潮现象源于某些有毒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拟菱形藻属。这类藻类在快速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名为软骨藻酸的神经毒素。软骨藻酸非常顽固,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生物富集能力,能够在海洋食物链中不断积累。

海中的贝类、鱼虾等海产品会吸收并富集体内这种有毒物质,成为主要的污染载体。而当人类食用了这些含有软骨藻酸的海鲜后,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中毒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头痛、记忆力损失、意识混乱,严重者更可能导致昏迷、死亡。

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当贝类组织中软骨藻酸含量达到每公斤40毫克时,就有可能引发人体中毒;如果含量超过每公斤150毫克,中毒者更有生命危险。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将软骨藻酸列为四大主要海洋生物毒素之一,规定贝类中软骨藻酸不得超过每克20微克的安全限量。

这种由海洋污染引发的”贝类中毒综合症”(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称ASP),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暴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1987年发生在加拿大艾德华王子岛的重大中毒事件。

当年,艾德华王子岛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在食用当地紫贻贝后,出现了由100多例中毒和3例死亡的严重后果。其中12名患者虽然后来捡回了一条命,但遗留的记忆力损失长达18个月之久,科学家因此将这种特殊中毒现象命名为”记忆丧失性贝毒”。

后经专家鉴定,造成这起惨剧的元凶正是由多列拟菱形藻释放的软骨藻酸。测试发现,当时贻贝体内软骨藻酸含量高达每克31-128毫克,中毒者据估算摄入剂量为60-290毫克。这一事件无疑为世人敲响了警钟,让全球各国开始重视起海洋污染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

此后,软骨藻酸污染事件此起彼伏,危害不容忽视。1989年,加拿大东部孚日海岸地区也检出贝类含有由拟菱形藻产生的软骨藻酸。1991年至1994年,太平洋沿岸地区更是连续遭遇由澳洲拟菱形藻引发的赤潮,造成了鱼贝类的大面积污染。

单单在1991年,美国西海岸就曾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有毒赤潮,导致当年10月至11月,来自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的竹荚鳌贝,以及加州壳菜和部分蟹类产品中都被检测出了极高浓度的软骨藻酸。第二年,日本还从美国进口的部分蟹类内脏中查到了阳性污染。

更为惨烈的是,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沿海一带发生了400多头海狮死于中毒的重大事故。存活的海狮也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症状,检测发现它们体液中软骨藻酸浓度极高。

随着气候异常和海洋环境的持续恶化,软骨藻酸污染正在演变成一场无声的生态灾难。2012年12月,加州中部海岸惊现数以千计的巨型乌贼”集体自杀”搁浅事件,现场残酷혈腥,场面触目惊心。有科学家推测,这些乌贼可能是中毒后失去了方向感,最终走向了”自我了断”的命运。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作为主要污染高发地,美国西海岸一带的州政府加强了海鲜检测和监管力度。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加州公共卫生部曾两度发出警告,呼吁民众谨慎食用加州中部沿海地区如Monterey和Santa Cruz县的海产品,以及珍贝蟹、石蟹等品种,以免中毒。

(pxhere)

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也不得不加入行列,推迟了本年度的螃蟹捕捞季节,确保为民众提供安全和优质的食品。连续两年遭受重创,2016年3月,国会议员斯庇尔和杰拉德·哈夫曼共同发起”螃蟹紧急救灾援助法案”,为饱受沉重损失的捕蟹业伸出援手。

除了源源不断的环保拨款,各地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97年就将软骨藻酸列为四大主要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与加拿大共同制定了贝类产品中软骨藻酸不得超过每克20微克的安全限量标准。此后欧盟、日本等地也相继将其列为贝类食品的强制检测项目。

作为最终消费者,我们在食用海鲜时也需谨慎。专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购买海鲜时要选择信誉良好的正规渠道,查询产品的具体来源地,尽可能远离高风险的赤潮多发海域。

2.每次食用量适中,避免贪多嚼咽,同时尽量不要食用贝类的内脏、生殖器官和卵子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往往富集了更高浓度的软骨藻酸。

3.软骨藻酸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普通的家庭烹饪过程并不能完全破坏它的毒性。虽然蒸煮至一定程度可以减少贝类组织中的污染物含量,但软骨藻酸仍会部分残留进入烹饪油脂,最终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因此彻底的长时间煮沸是降低微生物风险的较好做法。

4.儿童、老年人、患病人群以及孕妇是中毒高危人群,他们更应该远离可能含有软骨藻酸的食品。

5.如果不慎食用了污染海鲜后出现可疑中毒症状,要立即前往就近的医疗机构救治,并妥善保留剩余食材样本以备查验。

6.最安全可靠的做法,还是完全避免自行捕捞或食用来路不明的野生海鲜。

面对日趋严峻的软骨藻酸等海洋污染问题,单靠个人的防范措施显然是不够的,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都必须展开通力合作。除了持续加强监管,控制捕捞活动外,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从源头上遏制气候变化和修复海洋环境。

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止过度捕捞和滥捕滥伐、防治陆地源污染等在内的一系列环保举措,都是确保海洋生态系统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仍然置若罔闻,漠视这一严重威胁海洋生命的隐患,那么未来不仅仅是美味海鲜将会离我们而去,更可能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大灭绝。

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确保食品安全,已经是当前及未来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紧迫任务。我们当代人有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富足的海洋,避免他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辉煌往昔的”海洋文明”。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