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以其道 ——郑板桥育子不溺爱

文|贾小凡

鄭板橋經常反覆地囑咐家人,不得姑息、驕縱兒子。(公有領域)

清朝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一位著名的官员、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并且他的政绩显著,有一代廉吏之称。郑板桥在五十二岁时才生得一子,所以非常疼爱。

名满天下的郑板桥是怎样做父亲的呢?原来,郑板桥老来得子却不娇宠溺爱,也是一名育儿有方的教育家。崇尚“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在育儿这件事上,却绝对不“糊涂”。

郑板桥长达十二年在山东范县做官,所以将儿子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给家乡寄去大量的教子书信,以此治理家政,管教子女。他在晚年时,曾亲自整理了这批书信,保存了数十篇归结为《郑板桥家书》,书信中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

郑板桥在家书中,一再叮嘱家人要教育孩子做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讲“学而优则仕”,读书当官、仕途亨通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郑板桥却在那样的时代,将做人置于当官之上。他不但告诫自身“得志不傲,回报桑梓”,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后代。

有一次,郑板桥听说儿子小宝向小伙伴们炫耀说:“我爹在外面做大官!”甚至儿子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说:“时刻留意孩子的品行,要‘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家人们于是遵照嘱讬严格管教小宝,看到他进步很大,忍不住去信给郑板桥,高兴地夸赞了一番。郑板桥不放心,又回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千叮咛万嘱咐道:“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

育儿书信用心良苦,殷殷教子之情溢于言表。有一段话被后人评价为:“永不磨灭之文字”。郑板桥这样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就这样,郑板桥经常反复地嘱咐家人,不得姑息、骄纵小宝。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所谓的“爱之以其道”,是他爱孩子、教育孩子的“道”,也就是品德。郑板桥作为学识贯通古今的诗文大家,他不认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发财,也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唯利是图、骄横跋扈的“官二代。”

最近发生在美国的谷歌工程师杀妻案,震惊了华人圈。嫌犯陈某和妻子受害者都是学霸,从小陈某的父母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他成为一名耀眼的小学优等生,他曾登上当地杂志封面,堪称“他人之完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远在他乡谋职,夫妻之间竟会痛下杀手呢?惨案是否能给“成绩至上”的家长敲个警钟呢?家长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业,而疏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

郑板桥看到孩子欺负小伙伴的言行便立即警醒,要求“驱其残忍之性”,这样的家长真的很负责任,为了孩子的一生负责。

郑板桥也教孩子诗文,但不是为了铺就孩子的荣华富贵之路,而是重在要他潜移默化书本中的道理。儿子六岁之后,郑板桥把他带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他读书。

郑板桥让孩子每天必须背诵优秀的诗文,还经常不厌其烦地示范给他吃饭、穿衣等琐事,比如教他做家务,洗碗、挑水不能间断。还特意抄了四首顺口好读的古代诗歌,教其儿子边读边唱,使其从中受到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就教育他什么都要争第一。郑板桥却说:“我孩子六岁,上学年龄最小,对同学不可以直呼其名。笔墨纸砚虽贵,咱家有就让他不时的分给没有的同学用。对于贫穷之子、寡妇孩童,没有纸本使用的,则假装无意中留给他。阴雨天不能回家就留饭给他,雨停了把旧鞋子让他穿走。人家父母让孩子上学一定穿新鞋袜来,如弄脏了孩子会很为难。”

郑板桥让孩子每天必须背诵优秀的诗文,还经常不厌其烦地示范给他吃饭、穿衣等琐事,比如教他做家务,洗碗、挑水不能间断。

人人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郑板桥却告诉儿子上学之后,不骄不躁,不可无意中伤人,处处为别人着想,作为父亲,他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郑板桥也主张孩子不能“啃老”,总教育儿子要自立自强。

慈父的教育贯穿到他生命的尽头。据说,郑板桥在临终前一定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在床前,他才放心闭眼。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训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中国古训道:“惯子如杀子。”郑板桥不“糊涂”,对孩子也不溺爱,他的“爱之以其道”一直为后代借鉴,确实是一个真正精明的父亲。

人人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郑板桥却告诉儿子上学之后,不骄不躁,不可无意中伤人,处处为别人着想,作为父亲,他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郑板桥也主张孩子不能“啃老”,总教育儿子要自立自强。

慈父的教育贯穿到他生命的尽头。据说,郑板桥在临终前一定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在床前,他才放心闭眼。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训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中国古训道:“惯子如杀子。”郑板桥不“糊涂”,对孩子也不溺爱,他的“爱之以其道”一直为后代借鉴,确实是一个真正精明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