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9·11 的记忆,已经过去整整16个年头了……

 

不知不觉,今年已经是9/11恐怖袭击之后的第16个年头了,很多纽约的老移民可能想起当年的恐怖袭击还历历在目。

 

以下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撞击瞬间 | 9月11日当天,当联合航空175号班机撞击到世贸中心的南塔时,瞬间这座大楼就冒出滚滚浓烟和火焰,最终导致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同时大楼里还有数百人遇难。 

摄影: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和华盛顿五角大楼,根据美联社报道,该袭击造成了2977亡人死亡,24人失踪,当大楼倒塌时,有343名消防员殉职。报道称,事故现场大约“10,000根骨头或人体组织无法辨认”。

 

倒塌瞬间 | 世贸中心的南塔于9月11日东部时间9:59倒塌,在倒塌的瞬间吞噬了下方的一切。 

摄影:Thomas Nilsson,Getty Images

 

沾满灰尘 | Marcy Borders从世贸中心南塔逃离出来前往附近的办公楼寻求庇护时浑身沾满灰尘,她于2015年逝世。 

摄影: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坠楼者” | 这张著名的照片被称为“坠楼者”,该照片抓拍了世贸大厦北塔上一位身份不明的受害者跳楼的瞬间,他也是众多从世贸中心顶层大楼上坠亡的遇难者之一。 

摄影:Richard Drew,AP

纷纷逃亡 | 在世贸大厦倒塌的瞬间,纽约街道上的行人纷纷逃跑,空气中充满了尘埃和碎石,滚滚浓烟甚至遮蔽了湛蓝的天空。 

摄影:Suzanne Plunkett,AP

一片废墟的街道 | 9·11世贸双子楼倒塌之后,一名男子孤独地站在纽约街道上。

摄影:Jason Florio,Corbis

彻底改变的天际线 | 世贸中心的第二座大楼倒塌后不久,从哈德逊河对面的泽西城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曼哈顿区的建筑笼罩在滚滚浓烟之中。 

摄影:Steffan Kaplan,New York Times via Redux

总统接见 | 9月14日,在访问归零点的过程中,美国总统小布什接见了纽约消防员Lenard Phelan。Phelan的兄弟Kenneth也是一位消防员,同时还是9·11恐袭之后失踪的数百位纽约消防员之一。 

供图:FDNY via AP

后来每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附近,将有两束的光束直射入云霄,以纪念在恐怖袭击中永远倒塌的摩天楼。日落之后都会打出两道长达4迈(约6437米)的蓝色光束射向夜空,以纪念当年在恐袭中不幸遇难的无辜民众以及奋勇救人的无名英雄们。

9/11纪念之光(Tribute in Light),动用了44组7000瓦的蓝色霓虹灯泡,模拟双子大楼的原型,在夜空下,光源的方圆65迈(约104千米)之内都能看见该光束,作为对9·11的纪念。

纪念光碑的设计师之一约翰说,两束光柱能传达“希望之光”的含义,9·11遇难者能借这光的通道步入天堂。

 

 

光碑发出的两束蓝白色的巨大光柱由44个高强度射灯组成,晴天的时候,光柱看起来似乎要一直延伸到宇宙中;多云的天气,光柱打到云上形成巨大的亮斑。

 

然而,这两组射灯的位置并不在世贸原址,光柱也并没有原来的大楼那么粗壮,但它们暂时填补了由于双子塔倒塌而顿觉空洞的曼哈顿天际线,并在纽约市起到了城市地标的作用。

 

这座由光构成的建筑体在2002年3月落成。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每天晚上11点前,从曼哈顿上城、周边的布鲁克林区、皇后区又或是河对岸的新泽西洲,都可以看到这两束光柱从下城的灯火中升起,直冲天穹。它简洁、纯净、有力,很多人觉得它的效果并不比一座大理石纪念碑逊色。

 

光碑建成后博得一片叫好声,但也引来了争议声。主要是有人认为光碑在实际应用上消耗着巨大能量,直接造成了光污染。因此,光碑之后的使用周期改为一年一次,在每年的9·11纪念日那天启用,已成为惯例的纪念仪式。

 

从城市各个角落抬眼可见的光柱,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人们记忆中世贸中心留下的空白。它已是世贸遗址内建造的第二个建筑纪念物,纽约媒体曾评论说:光碑让我们思考和寻找。

今天晚上,当你在纽约的大街上行走时,抬头看见两道明亮的光束,那是纽约人甚至全世界心中永恒的悼念。愿逝者安息,愿世界和平。

想要拍照留念的朋友,小编给你推荐几个最佳观赏地点把。曼哈顿Washington Square Park、Broolyn Bridge Park、Brooklyn Heights Promenade、帝国大厦观景平台;世贸大楼对面的新泽西Newport处观赏更佳。

来源:纽约潮报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