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末的金融面貌“银贵钱贱”

0
56
清朝货币

文|峪川

清朝貨幣

近年來的通膨現象對民生日常的影響,各國人民皆有感。 2022年,河南鄭州銀行擠兌事件,軍方出動戰車,想必是

驚動了許多人。

自2021年起,中國大陸多個省分公務員,以及屬於事業編製的教師、醫生等已開始大幅減薪。

台灣學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林滿紅著有《銀線》一書,詳盡分析19世紀的中國,認為拉丁美洲白銀減產,為中國

所帶來的危機,其影響實比鴉片戰爭還要深遠。

清末時期的通貨膨脹

清朝在覆滅之前,「銀貴錢賤」的現實,曾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太平天國的動亂有其時代背景,曾國藩也曾如此客觀陳述1852年的清朝:「江西、湖廣課額稍輕,然自銀價昂貴以來,民之完納愈苦,官之追乎亦愈酷,甚者或鎖其親戚,押其鄰裡。”

銀貴“錢”賤指的是“銅錢”,凡生活起居市集採買用的都是銅錢,由清政府鑄造。清政府從順治皇帝開始設有銅錢鑄局,1644年起各省鑄造的銅錢,用於支付士兵與低階官員,但納稅、貿易交易流通、大型公共建設用的還是銀錢。

航海時代開啟後,世界貿易頻繁,中國也於16世紀下半葉開始廣泛使用白銀,白銀的主要來源是國外。 19世紀前期的中國,民間錢莊是可發行並兌換銀票、錢票,但當拉丁美洲白銀減產,銀錢與銅錢兌換匯率波動幅度過大時,就等於賦稅增加了,百姓手上的銅錢變薄了。

這就如同我們今日所言的通脹,例如同樣數量的銅錢能買得起的布匹變少了。再加之民間錢莊的實際兌換匯率與官定的匯率不同,當實際民間交易是銀越貴、銅錢越賤時,國庫之空虛也是必然的。

經濟下行社會風俗敗壞

此外,當時的社會風俗也出現了衰敗,沈垚這樣描述1830年唯利是圖的北京城:「都下無一事不以利成者。」(出自《若帆樓文集》)

1845年的越南皇帝,對清朝的覆滅也有預感,《大南實錄》這樣寫道:「帝謂侍臣曰,清國政事近來殊無可觀,朕昨覽

清國京抄⋯⋯賣官鬻獄,無所不為,而盜賊、雨雹、異災頻仍,意者其季世乎。 」

對比今朝,如今的中國大陸,每下愈況的經濟慘狀與覆滅前的大清何其相似,而其官場腐敗更是遠過於清末,這是否也是「季世」之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