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芳《兰亭集序》

0
8321

千百年来太多的帝王将相抢着要得到他,又有太多的大书法家大绘画家以他为蓝本去创作,他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内容其实就是王羲之在一次欢快的宴会之后给一个雅集写的序。

序当然是特别好的序,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个场景,那是一个节日上巳节,三月初三,咱们现在人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在东晋时期,永和九年,上巳节这一天,当时是文艺贵族青年的王羲之,邀了自己41个好朋友,到会稽山阴兰亭,去举行了一个露天的party。喝喝酒、斗斗诗,酒是上好的绍兴黄酒。温好了,放进一个专用的木质酒杯里,将杯子放在溪水的上游,松手~~任他往下漂流。因为溪流弯曲,水的天然之力会让他自然漂流。有的地方会停滞或打转,酒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者停下,谁就得即性赋诗,这就是曲水流觞。

据当时参与这场游戏的人回忆说,有11个人文采特别好,每人做诗两篇。15个人做诗一篇。还有16人做不出来,当即罚酒三杯。你看这个诗也做了酒也喝了,景也赏了,大家兴致这么高就有人提议说,节日这么好,大家又做了一个诗集,不如就找谁给咱们的诗集做个序吧。当时小伙伴们就提议让喝的微醺的王羲之去做序,因为他的书法造诣最高 。面色泛红、双眼也是微闭的王羲之听到这句话,也是不做声,在众人的撺掇之下,只好应承了下来,遂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抒情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意就是说今天是个好天气,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来到了兰亭玩起了游戏。看着天上的云,地上这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特别的开心笑啊笑啊,笑地没有力气。然后后面他越讲越深刻,古人也曾来过这里,来了又走了,留下了一纸沧桑,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这里,当然我们特别的开心,但走了以后会不会后人看待我们就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呢,所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但不管我们在这里做过什么事情,也不管古人在这里做过什么事情,我相信那个感受力是相同的,我们都曾经感受到快乐是特别的短暂的,转瞬即逝。所以就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你能从王羲之兰亭集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二字,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当然了,我们现在去学王羲之是背的文言文,而且临的贴是那种印刷的,字体看起来毫无感情的。这个《兰亭集序》真正精华的地方,除了文字之外,就是他的书法本身了。有人说是神藉着王羲之的手,写下了这篇千古留芳的书法绝唱。当然很可惜的是,现在真迹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坊间流传着一个据说是最接近王羲之的版本,传说是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

作为门外汉的话,你第一眼会觉得这是一篇草稿,很难能看到他的精妙之处。但是你细看,全篇324个字,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这里面就有21个之字,有的象躺,有的像坐着,有的俊秀,有的随性。甚至是你看他的每一个笔划,光一个横就是有露峰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随手使用,这就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区别。工匠长于技法,但是缺少变化,而艺术家他早已脱离了技法本身,可以赋予每一个字以灵魂。

据说,王羲之隔天清醒了之后看一看前日写的那副草稿说还不错,还想再写一遍,可是写来写去,发现他无论怎么写都再也写不出超越前日微醺状态时的作品了。

为什么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字能够如此驾驭自如呢,这和他从小受的对美的感知力的训练有关。而这一切都是他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对他训练出来的。卫夫人带他去山上看层层叠叠的白云,启发他,写横要有千里阵云的气势,看枯藤的缠绕,对他说写竖要有万岁枯藤的感觉,到山脚看落石对他说,写点要有高山坠石的速度。这种对审美感知力的启发是王羲之日后写出《兰亭集序》里那种开阖自如的由来。

后人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他确立了行书和楷书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王羲之以前官方主流字体是隶书,王羲之他确立了行书的美学典范。后人追捧他,模仿他,却无法超越他。

我们透过《兰亭集序》感受到,这种“曲水流觞”的休闲方式带来的平静和放松,这是一种美的体验和美的魅力。

书法作品中技法是一回事,而心境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对美的感知的训练,才能具备这种感受能力。现在人其实缺乏的是千百年来那一种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现在的我们很难像那个时代的王羲之们那样,充满仪式感的来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但是当你意识到应该抽出时间来,好好的过好每一天时,这个时候你再看看身边的云,听听耳边的风,品品安静的茶,相信我们也能穿越1600年,去感受王羲之那个时候体会到的快乐吧。

来源:意公子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