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你的小聪明最终会害了你

0
3000

有一种聪明,破坏规则,投机取巧,奸诈,这就是小聪明。之所以称之为小聪明,是因为这种聪明为大格局人所不齿和不屑。

大家都在排队,聪明的人却能“找关系”插队。小聪明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惜破坏别人的利益,损害社会公德,专门为了方便自己,获取私利。把占人家便宜看成“聪明”,把奸巧看成“能力强”,这本质上就是不守规则,玩弄手段,是一种圆滑和世故。

民国出了一个极其“精明”之人叫李宗吾。他总结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规律,最终写成一篇雄文《厚黑学》。将成功的经验总结为两点:脸皮要厚,心要黑。厚黑的最高境界是:脸皮至厚而无形,心至黑而无色。

然而,小聪明只会遮蔽大智慧,让人格局狭小,厚黑学之流终是我们修行的小道,外道。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的聪明伶俐,会说话会办事,伶牙俐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有种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种趋炎附势灵动,有种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的聪慧。

有人说:小聪明是细节,小聪明是近观,小聪明是装饰,小聪明是花草,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是很容易被别人觉察到的,就像一幅画,让人一看就喜欢,但只是一时的喜欢而已。

小聪明的人,总是专注眼前的利益,办事没有原则,以为自己处处占尽便宜,而其实这是自己缺乏大智慧,没有大格局的结果。

1

笨就是最高的聪明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资质也不算上乘。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可以说得益于他的“笨”,而非聪明。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曾国藩的父亲知道儿子的根器,从小就要求他下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笨功夫、苦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曾国藩说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2

摒弃“聪明”,智者守愚

小聪明虽然流毒甚广,却为古代先贤所不屑。从《易经》到《道德经》和儒家思想,先哲们看中的是厚德、厚道和仁义。

大智若愚、抱朴守拙,向来是中国哲学中的最高智慧,强调做人与其处事圆滑,还不如保持朴实、愚拙的个性。而民间总结出来的经验则是“傻人有傻福”。

做人不要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反而砸了自己的脚。

聪明过头的人,往往不能长久。《红楼梦》中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韩非子·说林》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做人不要太聪明,聪明人总是精于算计别人,却很少考虑自己的不足,这是聪明人最大的弱点。聪明人只会计较得失,失去生活的乐趣。许多人功成名就,但做人却很辛苦。成天防这防那,把心都吊在了天上,每日里算计你算计他,却往往把自己给算丢了。

常言道,傻人有傻福;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聪明人百般算计,常常在紧要关头输给了一颗善良、淳朴的心。而厚德,厚道、宽厚,守愚、肯吃亏,能容人,才是人间正道。

来源:儒风大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