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华人一站通 | 纽约华人资讯 | 头条新闻 | 商家信息门户网 | 信息发布

古代的書12

(竹简)

中国的历史这么长,如今唾手可得的書本,不值錢。在古代對於書本,卻不得不十分尊重,因為來的不容易。
古代的书,最早的大约是甲骨的书。甲骨的书,最早的大约早在3000多年前,殷朝的出现的。占卜吉凶的记录材料——把卜占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但是這可不是人人可以看的,是王家獨有的。1989年之前,人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蔡伦发明造纸以前,简牍,古代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這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它对后世的书籍制度,影響卻是久遠、深远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此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基礎上形成的。
舉例說明:古人将信写在木版上,加上一塊版就叫“检”。在检上写寄信人、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然后将两塊版合好扎起來,在打结的地方涂上黏土,盖上阴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纸张出现以前,中国古代的官署也用竹木为载体的公用文书,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 用于告示者称之“榜”等等。是不是很有意思?
韦编三绝
我們讀書,常常有人誇我們韦编三绝,這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读书勤奋用的。這是一個成語,來自於孔子。
東周時期的书,還沒有印刷的。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然後用牢固的绳子,把它們按次序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為一本书,才能阅读。在通常的情況下, “丝编”是丝线编连的, “绳编” 是麻绳编连的, “韦编” 是熟牛皮绳编连的,熟牛皮编连的最为结实。
《周易》这样的書,便要由许许多多的竹简串联而成,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韦绳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精力,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司馬遷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不小心弄断了韦绳就麻烦了。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哪根在前哪根在后就不知道了。
缣帛的书
中国古代還有一種書,以丝织品作为记录载体的,称帛书,色白又称素书。竹简的壞處是携带不便,而且容字有限,缣帛這沒有這個麻煩了,缣帛是丝织物,既轻软又平滑,還宜于画图,幅的长、短、宽、窄也可由自己決定,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但有缣帛是丝织的,虽有種種好處,卻有一樣不好,它太貴了,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所以,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東周时代,又盛行于两汉, 卻無法与简牍平分秋色。
它與简牍并存,古代皇帝颁布的诏书、律令和官府的册籍、名簿、表报等都记载于简牍之上,也是出於節約的考慮。
但是由於简牍质地坚实,所以大量简牍档案得以遗留下来。讓我們了解到很多古代的事情,這樣一比,就還是简牍好啦。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