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为何说“圣人之道在隐与匿”(图)

0
54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图。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鬼谷子》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中国传统文化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无限,著名的“隐士文化”,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他们坚守最本真的自我,乐行天地之道,乐知天命之造化,与天地相应,以达知变,应变,宁静怡然的安于所处之境。他们不慕荣利,甘于淡泊,隐而不显,像商周时期,坚持不食周禄,最终饿死于首阳山,故以“守节”闻名的伯夷、叔齐即是最著名的隐士之一。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那些能够坚守内心、不轻易显露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如果是一个修炼的人,理应要放下炫耀心、显示欲,最忌讳处处炫耀,在人前特意卖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修练人若有显示心,是会给自己的修炼历程带来魔难的,甚至可能会再也无法修练了。

此处就以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十六回》为例:

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什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行者在傍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上下龙须铺䌽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那三藏阻当不住,他把袈裟递与老僧道:“凭你看去。只是明早照旧还我,不得损污些须。”老僧喜喜欢欢,着幸童将袈裟拿进去。

在观音院中,孙悟空因卖弄锦襴袈裟引起了金池长老的贪心,要火烧唐僧师徒,不料却被孙悟空施法烧了禅院,在混乱中,袈裟又被黑熊怪盗走。如果当时孙悟空没有攀比心,显示心,好胜心,也许这一难就不会出现了。当然,赴西天取经路自然就能再缩短些时日了。

(文章取自:雨烟〈修炼随笔:隐与显〉一文。本文经过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