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冠绝千古 兰陵萧氏之梁武帝萧洐(上)

0
1475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四十八年)、享年最高(八十六岁)的皇帝。他的家族“蘭陵蕭氏”是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他从小聪慧过人,文武兼备、博学多才、长于文学、精通音律、并善书法。

他在位的四十八年,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少年英才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很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

齐武帝永明年间(485年—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比较著名的有八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是“竟陵八友”之一。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诗兴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的程度。

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英明神武

萧衍称帝之后,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夙夜不息,勤理政务,即使寒冬腊月也坚持五更起床,批阅奏章时,哪怕右手冻裂生疮亦不停笔。他待人谦恭宽和,即使是小吏面圣,也礼遇之如同接待贵宾。同时施政宽容,每次断决重罪要犯,必然落泪不忍,郁郁不乐。他更多次召见州县官吏,训诫他们要廉政爱民,对声誉良好的廉吏不吝擢升要职。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他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史载:他执政期间非常重视人权,把佛教“众生平等”思想作为自己施政的理念。对人的生命极为珍惜和尊重。

他下诏规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许上诉申辩,必须经他亲自审阅批准后,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没有杀人权。这就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据说, 每当他审阅这些死刑案件时,心情非常沉重、满怀慈悲、怜悯之情,甚至涕泣,关爱生命之情,溢于言表。

他又是我国历史上最坚信佛教的皇帝,自称“三宝奴”,连皇帝也不想当,一心只想出家当和尚。他严守佛门戒律,他做皇帝后就自觉地将皇帝的种种奢侈生活享受取消,完全按照大乘佛教戒律长斋素食,完全放下皇帝架子,以普通僧人姿态,带头遵守佛门清规戒律。

在他执政期间,大力宏扬佛法。梁武帝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他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

甚至独对青灯古佛“刺血书经,坐禅不食”礼佛达到了“无我境界”。并著佛教书籍数百卷,曾作《会三教诗》。

唐代詩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帝都金陵这一时期盛况的表現。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在萧衍的励精图治下,南梁国势迅速强盛,军威更到了被北魏视为“南军百年未有之盛”的地步。

称帝五年之后,北魏又起数十万大军南征,萧衍调派名将韦睿、曹景宗等人,于钟离大战趁着淮水暴涨,火船焚桥、水军进攻,大破北魏名将元英、杨大眼所部。此战梁军斩杀魏军十余万人,生俘魏军五万人,另有十余万魏军溺水而死,合计损失超过二十四万,尸身遍布淮河沿岸百余里。这场战役也是从孙吴立国算起、南北对峙数百年来,南军前所未有之大胜。

学朮成就

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

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萧衍当时常与茅山派的創始人、茅山宗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梁武帝萧衍本人极爲喜爱占星术之类的玄学。在历代官史的帝王传记中,《梁书•武帝纪》几乎是星占学色彩最爲浓厚的一篇。其中结合史事,记载天象多达14种57次。别说南朝诸帝了,即使上至两汉,下迄隋唐,也没有这麽爱记载天象的帝王。

在《武帝纪》中记载的最多的天象当属“老人星见”,这是中国传统星占学体系中吉象。《开元佔经》卷六十八中“石氏外官•老人星佔二十九”的描述,这个星佔的寓意大概是:“王政和平,则老人星临其国,万民寿。”

除此之外,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示范了良好的向学风气。

萧衍的博学多才如此令人惊叹,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几乎无与伦比。他的两位皇太子,昭明太子萧统和继任太子(后为梁简文帝)萧纲,同样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文人,他们组织大量文人,编纂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这样堪称华夏文学瑰宝的典籍。

在萧衍的治下,南方地区经历了四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历史上文治真正第一次压倒了北方中原地区,东魏政权的权臣高欢(即北齐神武帝)就愤愤然道:「江东有一老儿名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